鄉村要振興,產業需先行。2019年,結合甕坪村的自然優勢,甕坪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引導和鼓勵群眾發展蜂糖李產業,不僅讓昔日的荒地重新披上新綠,也讓當地許多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白约杭曳N植了幾畝地,加上在合作社里務工,一年下來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div>
活動現場,6支參賽隊伍在指定位置等待裁判口令,隨著裁判一聲令下,參賽人員兩兩配合、互幫互助,手中的花剪在花椒林中快速飛舞,剪枝葉、摘花椒、裝籮筐……通過緊張而激烈地角逐,每個隊都收獲滿滿,最后裁判根據每個隊伍采摘的重量進行現場評比并頒發榮譽證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進入六月,仲夏的梁平別有一番滋味,街頭果蔬盈市,田野瓜果飄香。果園里、田地間,藍莓、黃桃、枇杷、黃瓜、番茄等瓜果掛滿枝頭,宛如精靈般嬉戲于綠影之中,空氣中彌漫著各種原生態的自然馨香,肆意地撩撥著味蕾,讓人挪不開腳步。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重慶市黔江區白土鄉把生態水產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重點產業來發展。當地利用境內豐富的生態溪流資源,建成蘭河流域、金塘河流域和趙家河流域3個生態水產養殖區,面積500余畝,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發展、產業轉型與農戶增收的“共贏”。
近日,在重慶市秀山縣溶溪鎮柳水村沉寂的撂荒地上,村民們耕地、施肥、挖溝、覆膜、種椒苗忙得不亦樂乎。
近日,雨后初晴,在重慶市銅梁區石魚鎮鹽田村的一個山坡上,村干部和村民有說有笑,采收貝貝瓜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充滿希望的豐收畫卷。
如今,在李毅的奔走呼吁下,全縣已初步建成“協會+培訓基地+蜂農”的蜂業產業體系,建立培訓基地3個,完成60戶養蜂戶的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和14個成熟蜜生產示范場建設。
近年來,開州區全面落實“六穩”“六?!惫ぷ饕?,用更精準的政策落實、更有效的工作舉措、更有力的服務保障,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有效確保了全區就業的良好局面。
五月的重慶市黔江區板夾溪十三寨,青山蔥郁、綠水淙淙。坐落在板夾溪老街的“黔江小南海西蘭卡普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更是游人如織。2022年5月25日這天,“創業園”較往日更加熱鬧,“重慶開放大學民族文化學院實訓基地”在這里正式掛牌,象征著黔江民族文化迎來一個嶄新的開。
新時代下,科技創新并不是新鮮詞匯,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具分量,重慶市萬州區科技部門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使命感,務實奮進,積極瞄準創新的“未來賽道”,找準“契合點”、搶占“智高點”、打造“新亮點”,區域創新密度和顯示度大幅提升,跳動的城市創新脈搏更加強勁
近年來,安定區符家川鎮始終把人才工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多措并舉吸引各類人才回歸鄉村舞臺,為全鎮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智力保障。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重慶市大渡口區按照市委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的重要部署,結合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圍繞“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的思路,積極做好產才融合文章,加快構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
近日,重慶市黔江區蓬東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糧食安全”志愿服務,組織20余名志愿者深入田間幫助農戶種植玉米大豆,積極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
近日,重慶市渝北區統景鎮邀請2022年重慶市高校志愿服務培訓班的學員走進該鎮,“把脈問診”統景鎮特色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成果,以校鎮聯動形式,共促統景鄉村振興。
四月的龍鄉銅梁,滿目蒼翠,處處展現勃勃生機。銅梁區福果鎮團實村一大片新開墾的土地里,一簇簇高粱苗在地頭冒出頭來,呈現出一派充滿希望的田間景象。
近年來,貫洞鎮充分利用水稻種植面積廣、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等資源優勢,通過示范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稻魚鴨”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因為一位民間竹編藝人,東升村與山城巷的可愛“村民”“巷民”偶然邂逅并一見如故,想要一起“干件大事”。近日,“走村串巷”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城鄉融合計劃發布儀式在山城巷傳統風貌區舉行,東升村與山城巷正式組起“CP”,以文化為媒,聯動城鄉,共謀發展,讓城市更新為鄉村振
“我上代人的家在哪兒呢?”“看,你太公家在這幢四合院里?!苯?,在浙江臺州溫嶺瓦林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陳玲麗指著一幅畫卷問道。
近日,重慶市石柱縣橋頭鎮組織干部職工、駐鎮駐村工作隊和村組干部、群眾代表,觀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召開誓師大會,再次擂響了奮力打造全市鄉村振興“橋頭堡”的戰鼓。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文化繁榮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繼往開來,需要進行系統性保護、傳承與發展。
近日,在重慶市銅梁區大廟鎮三品村桑葚采摘核心區域,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親近友好的鄰里氛圍、整潔優美的村鎮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人人遵守的村規民約……走進重慶市豐都縣栗子鄉建龍村,映入眼簾的皆是一幅幅和諧文明的鄉村畫卷。
近日,重慶市璧山區河邊鎮浸口村村民張長彬在院壩揮動掃帚掃地的間隙,還不時看看屋外墻上掛著的流動小紅旗,臉上洋溢出一股自豪感與幸福感。
“去哦,我們活動活動?!?月22日,重慶市豐都縣雙龍鎮回龍場村3社村民李文強吆喝大伙兒去“微陣地”鍛煉身體。這是重慶市總工會駐村工作隊組織開展鄉村治理試點、打造和諧宜居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帶來的變化。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民生大事。近年來,江西省多措并舉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和環境整治,運用科技手段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為確保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順利推進,石沱鎮成立領導小組,由鎮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和其他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村(社區)支部書記和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由鎮農服中心負責日常工作統籌和協調推進。
“一行白鷺上青天”“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種美麗場景不只是存在古代詩人的詩詞中,這兩幕場景最近也真實地在重慶市涪陵區出現。
近年來,石柱縣緊握生態密碼,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優化區域空間、促進產業生態化與循環化、改善環境質量、踐行生態生活、繁榮生態文化六大工作重點。
近日,行駛在重慶市大足區珠溪鎮白馬村黨群服務中心段,只見平坦干凈的鄉村公路兩旁鮮花錦簇,種滿了波斯菊、百日草和金盞菊,與翠綠的玉米葉相映成趣,把鄉間道路變成了美麗的鮮花大道,為美麗鄉村畫卷再添一抹新景。
近日,在重慶市銅梁區南城街道兩路社區21組張家院子里,三角梅、木春菊怒放,給夏日的鄉村增添了一絲春的意境?!艾F在提倡環境整治,我們院子里的人就一起動手,將小院周圍種上了花草,居住環境跟以前的確大不一樣了?!痹鹤拥娜罕姼呶谋陶f道。
“怎么也想不到,不僅出行的路修寬敞了,我們居住的鐵路邊還砌成了漂亮的花園帶,我們的幸福感增強了?!本幼≈貞c萬盛經開區萬東鎮新田村老君壩的村民淳治木開心地說。
5月15日,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村民劉玉蘭獲得了盼望已久的“宜居人家”榮譽。當天,村子里和劉玉蘭一樣獲得榮譽的還有6戶家庭。
3月14日,開州區河長辦會同區生態環境局對2月份水質下降幅度較大的云楓、漢豐、文峰、鐵橋等7個鄉鎮街道進行集中約談。3月31日,區河長辦會同漢豐街道、區住房城鄉建委對漢豐出境、云楓入境的跨界斷面(高速路出口橋頭)水質不達標的原因進行調查,加密檢測水質,查找染污源頭,
青山綠水相輝映,美麗宜居新農村。走近巴南區石龍鎮,撲面而來的是清新和煦的微風,踏上干凈整潔的道路,群眾搬進了新居,舊屋著上了新裝,移步皆是景,處處好風光。
為提升年輕干部隊伍素質,青海省海東市推行“六個一批”舉措,通過對年輕干部培養儲備、選拔任用、掛職鍛煉,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磨煉本領、錘煉素質,為年輕干部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基層治理,是和諧穩定的根基。新時代如何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寫好基層治理文章?提及這個問題,重慶市江津區雙福街道黑林社區黨委書記張德萬很有發言權。
近年來,織金縣委組織部積極整合“新時代學習大講堂”“黨課開講啦”等各類培訓資源,聚焦重點保障、重點人群、行業領域和重點內容,全面強化對各工作領域各類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獲知重慶龍裕城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將建設重慶一流的養殖示范小區項目,銅梁區太平鎮坪漆村黨支部及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鎮黨委支持,由坪漆村與龍裕公司按照環保、生態、高效、科技的理念,共同投資建設一個占地100余畝的現代化家禽養殖小區。
“我在這里務工每個月有2500元左右的工資,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小孩?!苯?,在重慶市酉陽縣龍潭鎮深溪村土家曬面網貨標準化處理中心,38歲的村民姚秀麗正在生產線忙著打包裝袋土家曬面。
為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近年來,山東省優化網格治理,省、市、縣、鄉四級成立實體化綜治中心,推廣用好智能平臺,聽取群眾訴求、化解矛盾糾紛。目前,山東已劃分網格16.36萬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17.78萬人,實現城鄉全覆蓋。
近年來,云陽縣搶抓網絡直播帶貨興起機遇,以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升級版為抓手,推動黨建與電商深度融合,讓“山貨”變“網貨”,2021年全縣電商銷售農特產品經營總額突破10億元。
近日,在豐都縣栗子鄉金龍寨村安全知識普及體驗中心,該村村民焦艷如通過使用虛擬實景眼鏡,體驗了家用劣質電源線觸電案例后,直夸“洋盤”。
近日,從重慶市渝北區木耳鎮社工站傳來陣陣歌聲和歡笑聲。在木耳鎮社工為60歲以上的老人精心籌備的集體生日會上,老人們收到了蛋糕和祝福,這一舉動也得到了老人們的點贊。
曾經永川仙龍鎮雙星村,組織軟弱渙散,班子成員老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大河溪河面長滿水葫蘆,水體發黑且散發著惡臭;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極為不便……